关闭win7文件保护批处关闭win7文件保护 vc理 减少无盘回写 rar
番茄系统家园 · 2021-07-27 13:40:37
,,win7启动修复;自动修复系统引导
本工具多次测试均未出现问题,可以使用,如果发现自己无法使用,请先看下面介绍与说明谢谢!!
感谢驴友,在发布资源
非安装软件,直接双击运行,傻瓜式修复,可运行于32位和64位系统和系统
程序根据当前系统non-设置自动显示中/英界面
"自动修复"自动判断和系统启动有关的条件并自动修复程序支持的盘符上的NT系统启动,无需用户手工干预
"高级修复"只供特殊需要的朋友,参看下面应用实例中的高级修复部分
PE中自动判断PE环境,单硬盘可以直接"自动修复",如多硬盘在PE中修复时推荐使用"高级"修复选择你作为系统引导的盘符
适用范围:
--------
1.启动菜单/启动文件丢失修复:
适用所有()和NT6.x(Vista/2008/Win7/2008r2)
2.修复其他因BCD相关引起的故障
a.Win7/2008r2中BCD的修复计算机(WindowsRecoveryEnvironment)菜单丢失
b.Win7/2008r2中BCD引起的3D启动画面丢失(变成VISTA滚动条启动画面)
c.BCD引起的启动菜单选择界面乱码现象
3.系统BCD非法的强制修复-现象:Vista/2008/Win7/2008r2中
a.运行msconfig后"启动"或"引导"栏空白
b.管理员身份运行命令提示符中后运行bcdedit等和BCD相关的操作提示出错
c.系统属性的"启动和故障恢复"窗口无法配置"默认操作系统"和"等待时间"
d.其他软件无法添加/删除/修改基于BCD管理的新启动菜单
注:3的这种情况是否要强制修复自行决定。
额外功能:
为VISTA/2008添加修复计算机(WindowsRecoveryEnvironment)菜单
使用方法:在系统盘符中新建recovery文件夹,再把光盘或安装程序中的boot\boot.sdi和sources\boot.wim复制至
recovery文件夹,再运行本程序,即可自动添加。
修复效果:
存在原BCD或Boot.ini时程序将予备份,备份文件名/路径在修复完成后给出提示
NT5.x菜单在boot.ini中以"MicrosoftWindowsServer2003x86"形式存在
NT6.x菜单在BCD中以"WindowsServer®2008Standardx86"形式存在
NT6.x的修复过程提示成功即时写入生效,NT5.x的修复在最后完成后再一并写入生效
NT5.x支持最多同接8个硬盘时的修复,但如果不同接口硬盘混用且三个或以上硬盘就未必能准确判断硬盘号,三硬盘以上
并混用的情况就算微软自己的控制台都未必能准确判断
NT6.x理论无限制硬盘数,也不限制混用
根据当前系统non-Unicode设置决定修复后的启动菜单中/英优先级
NT5.x+NT6.x的多系统中-当存在多个NT5.x时,修复后BCD显示的NT5.x相应菜单为“EarlierVersionofWindows”,
当只有一个NT5.x系统,修复后BCD中显示的NT5.x相应菜单则为类如"MicrosoftWindowsServer2003x86"格式
不修复NT5.x的Boot.ini和NT6.x的BCD中的多余的启动菜单
因为精简版的精简程度无从判断,所以不保证能修复精简版系统启动故障
自BCDautofix发布以来极少回答一些朋友在使用上的疑问,这里和NTBOOTautofix一并释疑
一、BUG报告:readme中写的邮箱我极少打开,所以未必能及时回信。
二、请不要拿本工具和EasyBCD或VistaBoorPro等工具作比较:
那类工具重在管理-如改启动菜单名,添加/删除菜单等,要用在修复功能上需要使用者自己了解故障原因和解决流程后
才能手工修复,多数情况下其手工也无法完美修复。
而本工具重在修复,修复功能大多是那类工具无法实现的,当然本工具也不能实现那类工具的管理操作。
三、程序用批处理编写:请看不起批处理的免下载使用而避免下载后浪费诸多表情
四、如不能修复请自己先了解一下是否程序适用范围内:例如有些硬件原因引起的3D启动画面不存在,象这类的非BCD引起的类似故障是此工具无法处理的
五、手工处理教程为什么不写:其实以前曾经写过很多,但并不多人看,有时一个“活动分区”的识别就要大花唇舌说明,一句bcdedit/set{ntldr}description"MicrosoftWindowsXP"或bootsect/nt60sys可以解决的手工处理方式不少人都
立即下载
免责声明: 凡标注转载/编译字样内容并非本站原创,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你觉得本文好,欢迎推荐给朋友阅读;本文链接: https://m.nndssk.com/post/19805.html。